疫情还未结束,企业复工复产早已开始。作为一家互联网银行,新网银行也开启了全员“云办公”。习惯了长期飞行出差,对于线上办公有何感受?如何看待疫情对金融行业带来的影响?就此,新网银行董事长江海接受了记者电话采访。
他认为,每一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都会带来沉痛损失,但也会倒逼行业的技术进步。此次疫情凸显了“零接触”线上服务的重要性,也将加速金融行业“去人工化”“去网点化”技术变革。
2月3日开始“云复工” 线上协同作业需优化
封面新闻:新网银行目前复工情况如何?
江海:我们2月3号就全员复工了,新网银行年轻人多、川外的员工多,所以之前采取的是远程协作式办公方式。从2月17日开始全员现场复工。
当然,复工之前所有员工及家人都做了非常严格的健康申报,确保外地回蓉人员满足14天隔离期。考虑到员工日常上下班通勤的健康安全,因此复工后,我们采取的是公司内部爱心顺风车的办法,鼓励公司员工沿着自己的回家线路搭载3名同事。这样既做好防疫隔离,同时又能够尽最大努力去减少对公共通勤的压力。
封面新闻:面对疫情,公司日常运营是否也遇到一些困难?
江海:我们的业务运转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内部生产协同,另外一个是外部对客服务。在外部对客服务上,其实已经做到了零接触和全在线,这方面受疫情影响不大。但内部生产方式上,目前只是风险决策流程基本做到了“零人工干预”,但像科技开发、客服等主要采用的还是在场作业的方式。平时,研发团队聚集在一起,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协商沟通。这次虽然紧急采取了一些远程协同的技术支撑,但总的来说效率仍然有差异。所以疫情之后,我们也会把提高分布式的协同作业模式,作为下一阶段技术研发的一个重点。
疫情加速金融行业“去人工化”变革
封面新闻:如何看待这次疫情对整个行业的影响?
江海:其实每一轮重大公共事件特别是重大疫情,都是产业变革的一个重要推手,也是一副催化剂。正如2003年的非典,就推动了中国电商、在线游戏这两大产业的指数级发展;而非洲猪瘟疫情的蔓延,也是对延续数千年中国农村生猪散养模式的一次终结,生猪养殖正在走向规模化。战疫工作仍处于胶着对垒态势,但“后疫情时代”技术变革的大幕已经开启了。
这次疫情我们感受最深的是,所有的密闭空间行业和人员密集型产业都受到非常大影响。包括银行网点,服务也受到严重影响。新网银行之所以反馈相对快一点,正是因为前期就依靠AI、机器学习技术,可以进行自动化审批,为客户提供全在线服务,不存在人员聚集和交叉接触的问题。
结合当前疫情的演变情况,我觉得未来的技术变革有两个方向:一是企业内部生产方式的“去人工化”;二是对客服务方式的“零接触化”。事实上,在线化已是大势所趋,很多银行从业者都已经看到这个趋势,都在往这个方向做。可能未来整个金融服务领域,在线化服务会进一步提速。
此外,我还有一个鲜明感受是,病毒从来没有离人类远去。未来企业的经营,也要把公共卫生事件可能带来的风险作为重大变量来考虑。
与其说是“黑天鹅”,更像“灰犀牛”
企业应把疫情作为常态化风险防范
封面新闻:你的意思是新冠肺炎疫情并不是“突如其来的”?
江海:过去大家总觉得“非典”是一个孤例,如果没有这次新冠肺炎,我们可能也会慢慢淡忘。事实上,像非典、中东呼吸综合征都属于冠状病毒,疫情绝对不是突如其来的,总是与人类社会相伴相随的。与其说是“黑天鹅”,其实更像是“灰犀牛”。所以我们做任何经营决策时,应该把它作为一个常态化的风险变量去考虑。
所谓的金融风险管理,管的就是不确定性。而在未来,金融业还将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就是这类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是在今天中国这样一个超大规模、超复杂结构、超高速流动的时代,与非典诣不可同日而语,大规模的公共卫生事件应当成为企业谋划经营发展和技术路线时,必须考虑的重大风险决策变量。
封面新闻:如何看待此次疫情对中小企业的影响?企业应如何应对?
江海:这一轮疫情对社会的影响面还是挺大的,一些小微企业的经营困难可能会在复工潮之后显现,出现裁员甚至是经营中断的情况,而这些困难最终必然反映在金融这张“晴雨表”上。我认为整个行业可能会在后续3-6个月之内面临一些风险释放,但是金融机构肯定要共克时艰,给予小微企业一定的支持。
现在,金融机构在做的,主要还是针对一些B端企业的信贷支持。其实还有很大一部分C端客群,他们也需要金融服务,尤其是在线金融服务变得非常重要,这恰恰是新网这类银行能够补位的,也是我们应该去尽的责任。
现在有一个值得社会各界特别是政府部门关注的情况,说百分之六七十的小微企业没有3个月以上的现金储备。所以企业要复工,应该支持企业把把有限的资金作为启动生产的“第一动力”,优先用于恢复企业正常运转,而不是去缴纳过去一两个月的税费。对企业实行税费的缓缴或是减免也是有重要帮扶意义的,现在有的地方已经出台了相应政策,但可能需要加大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