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郑瑜北京报道
“场景金融时代来临,各家都想要发掘其他机构尚未覆盖的场景。”有助贷平台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从效仿商业银行的装修贷、房屋二次抵押贷以及面向烟草店店主的烟草贷,到向外卖骑手开放的骑手贷以及对持有导游证人群的导游贷……多年来,消费金融行业在场景与各个客群分层中不断寻求在差异化客群中卡位。
日前,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消费贷场景类目再次扩容,这次是面向老人以及老人家属的养老贷。
北京阳光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光消费金融”)推出消费分期“向阳花”产品类目下,新晋推出养老贷款产品。根据阳光消费金融官方显示,该产品是为养老人与养老机构订立的养老合同申请分期,贷款人与养老人的关系可以是本人、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
独立经济学家王赤坤直言,消费金融目前已经发展至成熟阶段。行业供给与行业消费接近峰值,目前行业市场处于存量阶段,竞争进入白热化,红利期已过,市场从共同增长逐步进入此消彼长状态,出现了挖空心思拼运营的情况。有一部分市场参与者会混淆伪需求与创新。
新产品当前模式“重”
阳光消费金融在开展业务之前对养老服务市场与其中贷款需求的调研结果以及当前业务开展情况究竟如何?
为进一步了解阳光消费金融所宣传的明星产品“养老”,记者向阳光消费金融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不过,有接近阳光消费金融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养老(贷款)是一款纯线下申请、针对养老客群的产品,处于逐步测试放开阶段。
根据天眼查显示,阳光消费金融于2020年8月成立,公司注册资本为10亿元人民币。消费金融公司作为新型金融机构,从试点到现在十年有余,目前已经开业的也不过20余家,数量少加上产品同质化情况普遍,各家业绩情况与产品动态都备受同业与市场的关注。
曾有试水“烟草贷”产品的消费金融公司员工告诉记者,不愿让同业关注到自己的新产品,希望能尽可能低调地先占据市场、掌握先发优势,“不愿意被模仿”。
目前来看,阳光消费金融的养老贷也十分低调,仅在APP悄悄上线了“养老”产品,产品类目下支持养老合同分期服务。在产品布局上,除了养老,此前有且仅有面向名单客户的现金分期产品“欢喜贷”。
根据APP页面显示,目前可以申请分期的养老机构共有6家,全部位于重庆市。
“因为涉及养老机构、客户以及客户的子女等家人,虽然公司在北京,但是业务团队基本每周都会去重庆为客户与养老机构的业务员等做指引讲解。”上述人士表示,“业务正处于逐渐优化和迭代的过程,线下(模式)其实很重(资产),不太可能长期有业务人员驻扎(在养老机构)服务,目前它仍是一个在慢慢‘打磨’的产品。”
不少从业者都对记者表示,当前消费金融公司线下展业的人员等成本居高不下。“线下获客的贷前审查功能也越来越弱,因为在线下提交借款人申请信息后,风控反欺诈还需要线上完成。线下客群往往年龄偏大,不习惯使用智能手机。”
从经营数据来看,阳光消费金融大股东(持股比例为60%)因投资阳光消费金融而产生报告期(2020年报)损益-9554万元。但对于股东投资产生亏损的原因,阳光消费金融并未回复记者采访。
不过行业共识在于,在消费金融公司成立初期几年,各项投入成本以及业务起步大都会经历一段时期的亏损,如何做好自营产品以及稳步前进才是重中之重。
真场景还是伪需求?
不可否认的是,差异化已经成为各家消费金融公司共同追寻的方向。受限于传统观念等因素,过去“养老贷”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农村商银行中的推进也一直不温不火。
而今围绕养老机构服务开展的消费分期能否突围?
王赤坤表示,养老贷的需求太少,并不足以形成一个消费市场。
四川天府健康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孟立联告诉记者,“养老贷”像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一样,有理想、有概念、有形象,但是市场或许并不一定如设计者所想,特别是对于入驻机构养老模式而言,全国机构养老床位不过800多万张(截至2020年度),扣除公办养老机构中兜底型、优抚型和救助型对象外,真正在机构养老的人员不到一半。
“限定机构养老首先就限制了市场。‘养老贷’之类的老年生活贷款品种,应当着眼于老年生活需求,或者老年旅游、老年大型用品(包括高值康复设备)做细做实。”孟立联建议道。
王赤坤表示,“想象的需求与现实情况并不完全相符,养老贷款就是一种伪需求。不得不注意的是,现实生活中,涉及养老的金融产品屡有骗局,导致许多悲剧发生。‘先天’产品路线不足,‘后天’努力运营无果,养老贷款产品恐前途难料。”
山东泗水农商银行任彦峰曾撰文表示,关于“养老贷”存在的风险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存在借款人在退休前死亡或者领取退休金时间较短就死亡因素,借款本金存在难以偿还风险。其次是信用风险防控。一些家庭非常贫困,无合适担保人但是却非常需要养老保险维持家庭生活的人不能通过“养老贷”产品改变。此外还需要面对管理成本上升,“养老贷”受众广、金额小、户数多,且借款人家庭特殊,需要拿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维护,因此贷后管理风险较高。
对于养老贷款产品的可持续性、人群履约能力把握以及公司整理战略规划布局等考虑与问题,截至发稿,阳光消费金融并未回应记者。
上述人士同时也向记者强调,他个人认为养老产品或更多从社会责任角度考虑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