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信息
推荐平台

消费金融行业已由蓝海渐变为红海

近年来,从线上到线下,从蚂蚁花呗到京东白条再到趣店,各种消费分期场景、消费分期平台推出的产品让用户眼花缭乱。
 
与此同时,智能手机普及带来的移动互联网发展,让金融服务浓缩成手机画面上一个个的图标,它越来越容易被获取——用户可以随时用手机借钱了。
 
眼下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已经完成了对用户心智和习惯的教育,小到从淘宝上购物,大到买房买车。一位持牌消费金融机构CTO感叹,用户对消费金融的接受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想象:“分期的人群越来越年轻化,连一百块钱的电话费都要分期。”
 
消费金融的爆发同样反映在公司的业绩上。根据2017年的数据,招联消费金融公司净利润11.89亿元,同比增加3.5倍;马上消费金融公司净利润5.78亿元,同比增加88.6倍。
 
表面烈火烹油,而头部企业早已嗅到了背后随之而来的压力和危机:
 
首先是人口红利的消失带来阵痛。自2017年以来,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已经同比下降,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网络人口增量已经接近了极限,未来将进入存量时代。
 
宏观经济的不景气也给消费金融的未来带来了不确定性。由于收入预期的不乐观,消费需求已经出现了衰减苗头,偿付能力也面临压力。
 
处于风险的考虑,金融政策正在收紧,监管部门不断加强对“网络小贷”、“现金贷”等的监管政策。
 
除了经济形势考验,行业竞争同样不可小觑。不仅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如今跨界选手与日俱增,包括小贷机构、信托、互联网流量平台等都新建了消费金融业务。
 
消费金融行业已由蓝海渐变为红海,传统银行不断下沉,互联网巨头开始流量变现,有流量有场景入口的集团也纷纷成立自己的小贷公司或合资组建消费金融公司。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些消费金融公司开始转向B端,以输出技术服务寻求增长。
 
根据2013年修订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有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放贷规模越大,对资本金的压力越大。但是对技术服务来说,服务收费不会有资本金的压力。
 
以国内几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来看,其注册资本金均在数十亿元之间,中邮消费金融为30亿元,招联消费金融28.6亿元,“按照杠杆率不超过10倍的限制,即一个亿资本金可以最多放贷十个亿,这些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每年的放贷金额仅有三四百亿。相比于数万亿的市场空间,供给远远不足。”某持牌消费金融平台人士表示。
 
同时,转向B端意味着收入渠道的扩展,而技术服务收入的风险性相对于贷款收入来说也大大减少。
 
“你说今天贷款收入了两百亿,但是你赚的不能落袋为安,需要风险拨备,一直有资本约束”,上述持牌消费金融平台人士认为,换句话说利用风险利差赚钱最大的问题是不能落袋为安,但科技服务的收入是没有这种风险的,是可以“马上计在账本上”。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监管政策也无意间给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开展B端业务打了“鸡血”。
 
据自媒体号“第一消费金融”透露,1月9日,浙江银保监局下发《关于加强互联网助贷和联合贷款风险防控监管提示的函》(简称“《监管函》”)。《监管函》要求区内银行不得将授信审查、风险控制等环节外包外,同时银行不得以任何形式为无放贷资质的机构提供放贷资金,不得与无放贷资质机构共同出资发放贷款,不具备互联网贷款核心风控能力和条件的银行不得开展联合贷款业务。
 
“这个对我们是巨大的利好”一位持牌消费金融机构高管称:“第一,原本很多小银行都在跟一些不持牌的助贷机构合作,政策出台导致不持牌的助贷机构在资金端拿不到钱了。第二点,小银行在风控能力上出现了巨大的风控缺口,对有B端业务的企业是一个机会,能够通过技术输出为小银行们赋能。”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包括马上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等多家公司均已开展科技输出业务。其中有消费金融公司透露,未来公司业务分为C端自营+B端开放平台两种,未来后者的营收比例将达到30%-5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信用帝 » 消费金融行业已由蓝海渐变为红海

福州贷款找我们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