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发布《2018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下称“报告”)显示,居民消费信贷的客户18岁至29岁的在校及刚毕业的群体占比36%,是几大群体中占比最多的。30—39岁群体占比为30%,40—49岁群体占比为33%,50岁以上中老年群体则很少有使用消费信贷的。
在收入分布上,月收入在2000—4999的群体占样本总数的70%,其次为5000—9999元群体,2000元以下低收入群体和10000元以上高收入群体里消费金融行为较少。
在教育程度方面,本专科生所占比例最大,专科生占比57.5%,本科生占比24.5%。一方面是因为本专科生毕业后与研究生以上学历群体相比工资相对较低,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他们接受了较高水平教育后对消费信贷方面的了解比高中以下群体更多。
调查结果表明职业和收入较为稳定的企业员工和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是消费信贷的客户主体,占比达到84%。
有从事公务员工作的94年梁女士对记者表示:“用花呗、借呗、微粒贷是因为毕业后支出变多,要提高生活质量想买一些高品质商品,又要孝敬父母。此外,公务员工作较稳定,可以分期后稳定还款,心理压力不算太大。但借钱买东西是不可持续的,随着年龄增长也在有计划的平掉债务,准备储蓄。”
也有人对记者谈到21岁的表妹负债20万,全家人对借钱消费深恶痛绝。其表妹读的三本类学校学费较高,攀比风气也较高,表妹购买奢侈品和出境旅行导致欠下20万“巨款”,最后只能让父母代为偿还。
对此,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陈志武曾发文表示“不要渲染个例,消费金融的主体是年轻人才符合经济学规律”。他表示:“首先,从全局看,借贷消费带来个人崩溃的现象,究竟属于普遍现象还是个案?如果一万笔贷款里,才有几个甚至几十个出问题,那很正常。而且出了一些问题才有警示作用。媒体、监管者,千万要避免把非常少数的个案夸大,甚至以此去禁止消费金融,因为那对整个社会是帮倒忙,会使真正需要金融支持的群体得不到帮助。”
陈志武还认为:“消费金融的主体是年轻人才符合经济学规律。对于老年人甚至很多中年人来说,消费金融的意义不是太大,他们不需要这些金融工具的支持,而年轻人有很强烈的消费需要,用一些金融工具很正常。老年人是不需要消费金融支持的,因为他们一辈子的收入潜力都已经实现得差不多了。年轻人未来的收入潜力巨大,所以,消费金融在相当程度上是针对年轻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