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马威中国金融服务业合伙人蔡正轩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消费金融领域发展迅速,未来发展空间巨大,未来现有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将出现分化,领先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会朝“经营+平台开放”的方向发展,而一些非持牌的机构可能会定位成金融科技服务公司。
蔡正轩表示,未来那些领先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不会停留于自营发展,而是会朝“经营+平台开放”的方向发展,这些公司具备技术能力,可以作为开放平台和有资金的传统金融机构进行合作,向其开放技术和提供一些客源。另外,这些公司也会和一些有消费场景的领先的企业合作,这种合作模式将以导流为主要目的,也会提供客户价值分析服务。“而对于那些没有持牌的机构,在2018年我们已经看到一大波已经不能生存,那些存活下来且有一定科技含量的机构,未来可能会定位成金融科技服务公司,选择和持牌企业进行合作。”蔡正轩说。
随着现金贷规范管理规定的出台,不少现金贷公司开始尝试向提供消费场景分期业务的公司进行转型,不过,对于这些公司而言,转型中也蕴含一定风险。
“转型并不容易,以前没有持牌的现金贷公司大多是通过一些粗暴的金融风险管理打分卡的模式来进行放贷,风控不够精细化。而当期转型为有消费场景的做分期业务的公司之后,势必业务要从线上逐渐往线下转,并和一些线下商户进行合作,这就涉及一些不良商户的欺诈风险,而往往这些公司没有对应的反欺诈手段和对应的风险管理措施。”蔡正轩说。
蔡正轩表示,消费需求多样化,银行及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小贷公司增加,监管政策的收紧都使得消费金融公司面临着各式各样的挑战,唯有打造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金融行业的运行效率和客户体验,支持业务快速创新和迭代,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的投入建造技术与风险管理壁垒,消费金融公司才能保持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