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急剧增加,经济发展特别是小微企业、“三农”等领域面临考验。融资担保行业以扶小助微、支持“三农”领域发展为己任,充分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有效缓解了多因素对经济增长造成的冲击。一是体系作用不断增强。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公司、国家农担联盟公司成立以来,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不断提速,通过业务、股权双纽带将风险分担、银担合作等机制不断做实做细。全国各地以完善政府性担保体系为抓手,担保资源稳步整合,“减量增质”持续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行业机构数量减少到目前的4838家,缩减四成以上;国有控股融资担保机构行业占比从22.2%,上升到55.4%。全行业实收资本从8282亿元,上升到1.26万亿元。二是进一步聚焦普惠金融主业。截至2021年底,融资担保直保余额4.2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2.3倍。支持小微企业、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作用进一步彰显。2021年末,小微业务占融资担保总体在保余额的42.2%,涉农融资担保占比13.3%。三是业务创新能力持续提高。全国各融资担保机构依托本地资源,担保产品创新提速、品种逐渐丰富,批量业务全面铺开,大幅提升了作业效率,推动融资担保与经营性产业深度融合,发挥支持基层经济的“毛细血管”作用。四是数字化水平逐步提升。通过积极强化科技赋能,融资担保机构逐步走上风险防控、信息整合、产品研发、业务拓展等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的成长之路,行业数字鸿沟大幅缩减,业务信息的深度和广度极大丰富,业务场景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显著改善,行业获客能力增强、业务流程优化、风控能力提升。
如何深入践行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也对融资担保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严的标准和更高的要求。
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融资担保要坚守服务普惠金融的初心使命,保持和强化支农支小、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业的行业底色,积极引导金融资源更好地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强大金融支持,以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深化融资担保行业改革。深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行业数字化转型,通过提高融资担保机构自身数字化核心能力,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通过持续优化担保供给产品和结构,创新发展绿色担保、科技担保、新市民担保等,促进、优化和完善融资结构和产品体系,提升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度,推动金融服务资源与实体经济精准对接。
坚持政策扶持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建立健全适应普惠金融发展的融资担保制度机制,对于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等普惠领域、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融资担保业务,尊重融资担保的准公共产品属性,政府给予大力扶持。在尽职免责、银行分险、资本补充和风险补偿等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制定和完善,规范担保机构经营管理,保护担保机构合法权益,促进担保机构收益与风险的平衡,建立可持续的经营模式,保障不断为小微企业和“三农”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的能力。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融资担保业务金融属性强,机构经营管理具有高风险性,防范化解行业风险是融资担保业永恒的主题。健全和完善融资担保风险的防范、预警和处置机制,加强融资担保机构自身建设和强化外部监管,充分发挥融资担保逆周期调节作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维护好国家的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
(作者:中国融资担保业协会副会长 陈琳)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