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信息
推荐平台

支付不仅是支付的意思(支付到底是什么?这篇文章终于讲透彻了!)

原标题:支付到底是什么?这篇文章终于讲透彻了!

作者:大师兄

欢迎广大粉丝投稿发表您的观点点击查看:

支付发展到今天为止,其实时间也不长,只有十几年的时间,算是新生事物。从市场里长出来这种像野草一样的事物,都有一个特性,就是它有一个不断变化和适应的过程。百家言说对新生事物而言尤为平常,就是在这个领域里,从事各种岗位或者是扮演各种角色的人,都会根据自己从业经验和岗位角度,做相关的思考,会总结一套自圆其说的观点或理论。当然,今天的分享也逃不出这个槽臼,因为就目前来说,笔者对支付的认识不可能达到穷尽,虽然和很多知名人士一起,撰写了支付行业的第一本书《支付革命》,但回头看,它真正的意义还是抛砖引玉。既然这个行业发展到现在,它也必须有它相应的一些声音和积累下来的东西。

交易的强关系和弱关系

中国古代有句老话,“事不孤、必有邻”。在我们所处的世界,万事万物都是有关联的,人是社会性动物,无法孤立的存在,通过不同的交换,来实现自己在社会上的生存,包括跟自然界的交换,都包含在里面。交换不等同于交易,交换是比较高层面的。

我们可以看到交换的下面一层就是交易。什么是交换,比如我分享我的观点,大家花费自己的时间来交流,这一过程就是一种交换。什么是交易?通过一种价值媒介进行所有权的转移,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易。所有的东西都是可以用来交易的,人类对世界万物都做了利害分类,人的天性就是趋利避害,他会通过不同的交易去规避这个“害”,也会透过交易来获取更多的“利”。

从支付的角度,交易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弱关系交易”,第二类是“强关系交易”。“弱关系交易”可以理解为以自身需求为目的,比如购买自身需要的商品或服务等。“强关系交易”是指以获利为目的的交易,为了买而卖,为了卖而买。强关系交易和弱关系交易之间有很大区别,对支付服务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弱关系交易非常注重体验的。比如我们现在的消费商品时代,供大于求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现象,那么这个时候买方有很大的权利,为了完成交易过程,所谓的“卖方”会尽量减少或清除买方完成交易的障碍,其中支付的诞生就是为了消除这种交易障碍。从业内获得的相关消息可以说明,当时支付宝为什么会去研发快捷支付,其很大原因就是因为网银的便捷性和支付成功率无法满足销售商品的要求。也就是说,本来可以做成十笔买卖,因为支付的问题或许只能做成六笔,剩下的四笔是因为支付体验或者各种原因,导致客户失去了完成交易的动力—今天这个东西我不买了,将准备购买的商品放在购物车里,而不去付款,这个事情就这么结束了。这种情况下,支付体验作为整个交易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影响了可以达成的四笔交易。如果我们在交易过程中改善了支付体验,余下的四笔交易是不是就都可以顺利完成?

强关系交易是以获利为目的的,为了买而卖,买进原材料进行加工,加工后重新定价进行销售。为了卖而买,销售商品后,再买进原材料进行再生产。这时候,他们关注的支付是不一样的。比如理财,用户对支付体验的要求不一样,在高收益的诱惑下,用户会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去完成支付,他不会太关注支付体验,因为他的注意力资源已经被收益所吸引。

通过分析强关系交易和弱关系交易,我们就可以由此来判定自己的支付服务是属于哪一种,如果服务的是弱关系交易,我们就要偏重体验,如果服务的是强关系交易,就要偏重考虑达成交易的条件,比如限额、结算效率等。

我想用这张图来说明强关系交易与弱关系交易的不同,我们来看,把整个交易环节拆细的环境下它是一种什么情况。所谓的弱关系,它是由马斯洛动因而来的,是以满足自身需求为目的的,下面那个是以获利为目的的需求。当我们有了相应的需求,就会出现两种引导,一种是消费引导,一种叫获利引导,这两种引导就是广告,由这两个引导产生消费决策和获利决策。再往下继续,会产生购买决策,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购买决策,购买执行和支付决策、支付执行这四个环节。如果是单纯消费的话,这四个步骤是一个人做的决定,是一体的。但购买决策这一环节有可能是家人或是其他人在做决定,购买执行也有可能分开,有可能是个人去执行,也有可能是家人一起去执行。到了支付决策,支付执行,作为消费环节一般来说都是一个人,但是在获利形式的情况下,这种情况会有所改变。比如在企业里面,购买决策和购买执行是分开的,购买决策是企业的决策人做出的,购买执行有可能是专人,比如企业的采购部门执行。支付决策和支付执行是分开的,这一点在企业里面也非常明显。有了自己财务部门的企业,支付决策由管理层做出决策,执行由专门的财务部门或专业的岗位人员来执行。真正的支付体验就是在支付执行这一环节体现的。B端和C端的支付,B端支付里支付体验是一个伪命题。在支付流程里你会发现,当支付决策和支付执行分开的时候,作为决策者,他比执行者的权利更大一些,他实际上是没有支付的感受的,也就是说,作为支付执行者,当财务进行支付感觉并不怎么好时,支付行为并不会因此而取消。

我想说明强关系交易和弱关系交易区别的原因,也是出于我们对支付的一种思考—支付体验是要付出巨大成本的。当我们能够很好的判断所服务的是哪一种关系的交易时,就能有一个很好的取舍和抉择。

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交易的强关系和弱关系,它指引着我们应该提供怎样的支付服务,因为在结构上交易高于支付,所以它是可以决定支付方向的。

货币、账户和支付

货币、账户和支付,是一个上层决定下层的结构。货币形式决定了账户形式,货币衍生或映射可以产生更多的货币替代。

货币决定账户。货币为什么能够决定账户,如果不是电子货币是实物货币,那么这个时候其实是不大可能产生电子账户的。七十年代出生的朋友应该接触过原来手工记账式的存折,原来的手工记账方式,查询余额是通过人工完成的,而不是通过电子设备来完成的。这个里面涉及的就是货币的形式,银行是比较早使用IT技术的行业,后来才产生了银行的记账核心—用电子记账,通过电子记账,把实物货币电子化了。支付机构不大可能在货币上有太多的花哨和空间,所以我们来看支付的更上一层—-账户。账户在结构上一定是比支付要高的,电子支付都有个特点,它有两个必要条件,一个是账户,另一个终端。支付是一个输入输出的过程,没有终端,支付是不可能实现的,所有识别账户的形式都属于终端,无终端不支付,人本身其实也是一种终端。同样,没有账户也是不可能实现电子支付的,电子支付的基础就是账户,因为电子支付实现的是电子货币的转移,从这个角度来说,账户形式也决定支付形式,如同基因决定后代一样,支付是账户的继承关系,可以是它的子辈。第三个就是支付了,支付是整个货币和账户的结算形式,是货币意志的体现,是账户形式的延伸。为什么是货币意志的体现?因为不在账户里的货币是不记名的,钱拿在谁的手里就属于谁,持有即拥有,除非是非法所得,但那也是由国家和法律来决定的。为什么说是账户形式的延伸呢,账户形式决定了它是怎么出去的,比如,我是预付费的,刷的是受理终端,我是银行卡可以刷POS可以用ATM,我是虚拟账户,就通过手机,计算机等来完成支付等。当我们把这个结构弄清楚之后,我们可以知道我们在支付领域面临的创新空间有多大,它的边界有多大,它的上层是什么?这样我们可以从一个更高的视角来认知和理解支付。以上谈的是结构,下面谈谈细节,先谈对货币的认识。

铸币权,即你有没有权利和资格发行货币,最初的货币是实物货币,中国古代,铁、铜、银都担当过货币的角色,铸币只有国家才有这个权利,铸假币这个现象也一直存在。那时候的铸币成本,跟实物货币材料本身的市场价格是有关联的。实物货币本身具有两种特性,第一,它本身是商品,第二,成为货币之后,如果货币面值高于其商品的价值,就会产生铸币税。让渡了天赋的权利是什么呢?货币的根本是服务于交易的,用货币这种价值媒介来完成各种商品或服务的交换。拥有铸币权会形成集权,掌握了交换的媒介,就是掌握了交易。有了铸币权后,若权利不能给你带来更多的价值,你便不会有更多铸币的动力,而获得铸币权的动力就是铸币税。铸币税的多少,受制于货币发行者所花费的成本和货币面值之间的差额。比如:如果黄金美元时代是历史上铸币税最高的。则主权货币在历史上其铸造成本是最低的,收益是最大的,因为主权货币本身商品价值几乎为零。由于主权货币发行是集中的,因而不易限制。因为是集中发行,所以民众很难对集权货币发行者发起协同动作,比如说我们现在发起全国人民都去兑人民币,把存在银行的钱都取出来,这种现象基本上不会出现。除非我们丧失了对货币的信任,丧失了对政府的信任。因为这个原因,铸币税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重和最隐蔽的税收。

你或许会觉得,铸币权被让渡出去了,铸币税也被集权所掌握是天经地义的,但实际上货币是服务于交易的,它并不是服务于政权。货币其实是人类交易的一种媒介或工具。说的通俗点,只要两个个体之间有供需关系,我们就可以进行交易。这个问题也不是没有人提过,2009年的时候,美国有一位参议员提了一个提案,叫“货币自由竞争法案”。他提这个法案的目的,其实和我前面提到的一样,他认为现在的政府在间接的通过货币这种方式掌控人民财富和市场,这种集权是不公平的,还有就是他认为美国宪法里没有说政府有发行货币的权力,所以他认为可以自由发行货币,认为美元的发行是不符合宪法,当然他的想法有些边缘化。因为去美元化一旦实施,全球的整个货币系统就会瘫痪,美国的货币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的问题。

最后一点,我觉得货币最终将回归本源,从无中来,回到无中去。之前我了解的Ripple,它的核心就是一个分布式记账,去中心化的交换网络。

对账户的理解高附着多维映射

从存储到数据资产,是账户价值的一个演变,从现在开始,一切数据都会被价值化,没有数据资产的人是没有资产的人,账户是数据资产的储存载体。业内可以听到这样的例子,很多人说要去银行拿一个账户收付流水接口,为什么要怎么做,因为单一数据本身在里面没有任何价值,但通过分析账户里储存的这些数据,能够发现其中的一些逻辑和关联。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积累之后,这些关联就能起到相应的作用,原来账户里面是记载着你的支付结算数据的,后来有了MCC行业分类,它标定了你属于哪一类消费,这是非常重要的,原来账户只有记账,查询收支情况,现在有了这种存储功能,所以在这个领域跟账户有关的,我们所有的数据要尽量的将其保留下来,因为这些都是数据资产。

高附着是指附着了更多的复合信息或内容。从长远看,单一账户都会脱媒,复合账户会兴起。单一账户就是如果我是支付结算账户,除支付结算之外就没有什么其他功能。复合账户就是它会附带很多其他的内容,比如原来就是一张银行卡,而现在我可以用这张卡缴纳各种费用,它不再是单一的支付结算,其服务内容会更多一些,会吸引人们来完成各种交易。作为单一账户来说,如果要去把这些内容建立起来,成本还是很高昂的,如果让银行去接缴纳水电气等公共业务,不管是从技术上还是业务上的投入来说,都不大可能产生利润。其目的还是为了增强客户的粘性,让客户通过此账户来完成各种服务和交易,通过这种高频率的使用,从而使客户将资金留存在自己银行的账户里面。我这里指单一账户脱媒不单指银行账户,其实所有单一账户都将会面临这一问题。

多维映射账户,是将多个账户功能集合在一起,比如银行账户可以通过手机账户映射出来,典型的是原来某行推出的“手机号码转账”,通过预留手机号码来映射银行账户,通过这种方式完成关联和映射,相较于之前,它减少了信息的输入量。这样会带来一个好处,在建立账户的时候通过映射可以实现多维的分布,即在要输入账户信息的时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操作和入口加以实现。

这个讲的是结构,为什么要把账户讲的这么复杂呢?把数据资产放在最顶层,在支付领域,账户在未来份量很重,如果把数据当资产的话,必须进行存储,而且必须是持续更新,这样的话注销账户将会付出高昂的成本。比如手机号码这一账户,因为附着了社会关系,使得这一号码成为人的象征,注销一个手机号码,可能会造成与某些人失去联系。还有就是工资卡,不停的换工资卡,会失去收入流水的持续性。

我在《支付革命》提到过一个观点,认为我国是一个纵向账户体系的国家,任何横向打通的商业模式都是合理且有成功机会的。在纵向账户体系中的机构,包括银行、通信、社交、支付和会员等。机构和个人都有这个特点,机构它只会为账户体系的用户服务,个人则是持有多个纵向账户,不可能有一个账户把所有类型账户都打通,因为它们都是一种纵向垂直体系。第三方支付做了一件事情,它从横向把银行账户打通了,通过接口式方式,透过第三方支付的银行结算账户,在虚拟账户体系建立了一个“资金池”,打通了银行账户,某宝乃至于任何支付公司,就是在整个银行的纵向体系中横向打通,这就是支付公司存在的价值。但随着支付行业把银行打通后,支付公司账户自身也形成了垂直账户体系,它为自己的用户服务。比如某宝和某信之间是不通的,它们之间是由其他方连接的,形成了一种聚合,即现在很多人提的聚合支付。现在大的支付公司,如某宝与某信等,他们几乎变成了发卡行这样的角色,这也使得它们自身变成了纵向账户体系。在任何一个纵向的账户体系里,横向都是具备价值的,因为这种纵向化体系实现的都是一种孤岛化体系,银行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到现在为止,银行之间都没有实现完全的横向打通,比如我们到现在还不能实现“通存”,虽然在网上实现各种跨行转账、取款等等,但跨行存款并没有完全实现,这就是垂直账户特性造成的。

账户的类型

我分析事物的水平并不高,所以我一般偏爱使用穷举与分类,用穷举把能够识别的摆出来,用分类去归纳与整理,这样分析事物便于更好的得窥全貌,会更客观与细致些。图中没有穷举完账户的形式,我就比较常见的账户形式做下介绍。复用账户,指可以重复使用的账户。一次性账户,就是用一次性使用的账户。记名账户和匿名账户,很好理解。它们有不同的作用,因不同使用环境决定,比如招投标领域里对匿名账户就有需求。介质账户是有实体的账户,以介质为基础的。虚拟账户是电子账户,在互联网终端上面可以登录的账户。独立账户,仅限独立的个人或法人使用。共管账户,两人及两人以上共同支配使用的账户。消灭账户和增加账户。消灭账户,其减少原因是用户账户太多,需要减少账户。账户的开立是需要一定的成本的,包括时间成本、技术成本,过多的账户有时会消耗一定的社会资源和个人的精力,减少账户能降低对支付的干扰。增加账户,在某些场景需要增加账户,比如现金没有账户属性,持有即拥有,支付现金没有任何凭证,一般通过商品与服务的购买,来完成所有权的转移。现金在柜台上去汇款时,这会带来一个问题,当完成这一支付的过程中,没有对这个交易进行标识,账户是可以去做标识的。还有母账户,子账户,母账户可以生成N个子账户,母账户授权到子账户来使用,其实是一种授权体系,某种程度上是为了标识交易和对手的。很多人认为支付是场景化的,认为没有场景就没有支付,其实账户也是场景化的,账户在不同的场景也有不同的使用方式,不能只谈支付而不谈账户,毕竟账户是支付的上层形式。

银行角度聊支付

支付就个人来说,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所有的支付产品,只要使用一遍,就能解释其整个输入输出的流程与输入、输出关系,这对支付从业人员来说是基本从业基础。现在的第三方支付行业,还是以银行的支付结算为基础搭建起来的体系,所以它逃不出银行的五指山,结构上支付业是低于银行业的。银行业是支付行业的上游产业,上游产业决定下游产业,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支付分两部分讲,十个字讲完,第一个是签、收、付、查、对,按照支付的整个流程来看,它就是这五个方面。签是验证、签约等等行为的统称,目前不太可能存在不签约就被扣款的方式,退一步讲,一般也都是经过持卡人授权,它有一个最终交易责任人。收付即收款和付款,也可以用充值和提现来表现。查即查询,在整个支付过程中用的比较广,查询明细流水,收付中各种成功与失败的查询等等。最后一个就是对账,这个是必须有的,如果没有对账体系,如果没有流水号或可替代的标识来对每一笔交易进行唯一性对账的话,那支付公司的虚实资金账是对不上的。相信每个支付公司从成立到现在,都一定经历过对不平账这种事情,这个就是跟对账有关系。那么对账的依据是哪里来的呢?依据就是银行的对账文件,这就是前五个字。下面再说增、删、改、查、退,这里查专门针对的是签约的查询,查询签约是否成功。增就是增加信息,删就是删除信息。改就是修改信息。退就是冲退。基本上所有的支付产品流程都可以用这十个字概括。为什么我们要把这十个字穷举和分类出来呢,主要是想从结构上对支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现在的支付创新层出不穷,但真正有分流的其实就是快捷支付,快捷支付所带来的影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虽然快捷支付也有一定的缺陷,但其功是远远大于其过的。其实每个支付机构或者每一个支付人都有一个支付创新的梦想,都想创造出一个富有自己色彩的支付产品,完成自我实现,这是一种具有理想色彩的梦。我想从实践出发,谈谈利用穷举与分类方法,从便捷和安全这两个维度来设计创新理论,把支出时面临的选择进行穷举,并在现有的方式方法中,寻找到创新的空间。

如图,柜面支取是最安全的,ATM其次,比柜面和ATM方便的是网银,网银比柜面和ATM危险一点,因为它也存在被“钓鱼”的情况,然后是快捷支付和代扣,这些支取方式都是在便捷和安全两个维度来实现的,并从这两个角度被分类。我们在便捷与安全里去找新的细分,在快捷支付和代扣里面基本找不到细分。快捷支付底层用的是代扣,,这就表示它已经对安全有一定的妥协,那我们应该怎么去找一个新细分呢?这时我们会发现,在网银和快捷支付之间还存在一个细分,就是能不能比快捷支付更安全,比网银更便捷。依据这个逻辑,按照对签、收、付、查、对的重新组合,我们寻找到了一种创新支付方式—-证书支付。我们通过与中国最大的证书机构—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合作,接入了它的整个证书系统,我们就能识别所有它发放的银行证书了,尤其是个人的。通过这个个人证书中的身份信息和银行卡的进行绑定,就不需要获取持卡人的预留银行手机号码,因为这个手机号码有一个通过率的问题,号码存在更换的情况。而且我们认为,快捷支付的安全性目前还存在问题,后面在风险一节会提到。用户通过一个证书完成绑卡,可以不用到银行的页面,也不用登陆网银页面,就完成支付,通过证书验证–验签,匹配银行卡三要素,实现证书与银行卡间的身份对应之后,用证书驱动支付,作为电子签名,既能够保证支付的有效性,也比网银要便捷。虽然证书支付现在的应用领域还不是很广,但从理论上说,它跟快捷支付的源出是一样的,目前还受制于外部的一些其他因素,所以现在还不是很完善。支付行业有个现象,就是支付创新层出不穷,甚至千奇百怪,有指纹支付、声波支付、扫码等等,每一个支付创新产品的背后,它的逻辑是什么样的,可能都不一样,我们现在也只是从安全和快捷两个角度对支付进行分析,还有根据场景和终端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的,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角度,我们要做的就是进行穷举和分类,通过这种方法把事物弄清楚,这样我们才会发现哪里存在机会和可能性。

如何应对支付风险

做支付不谈支付风险,等于没入行。为此我们也做了相应的理论研究与思考。我们认为,风险基本上都是来自不对称,凡是对称的,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很小。什么是支付对称?就是持卡人或账户持有人的支付意愿。你要确定,这个是持卡人本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完成的支付。现在支付对称这个领域,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盗刷,盗刷看似是一个现象,其实其背后本质是来自于它的一个本源—支付不对称,为什么要用对称来分析这个问题呢,前面说了所有的风险都是源于不对称。盗刷是两个原因造成:

第一,传统的现金与银行卡体系不适合互联网支付—是老体系服务新事物引发的问题。在银行和银联提供支付服务的时代里,个人是依赖现金和银行卡,现金的安全我们在这里不谈,我们主要是谈银行卡的安全。银行卡虽然推行了二十几年了,但其实它的服务是比较封闭的,尤其是早期银行卡仅限于银行网点,银行的专业设备,或者银行网站等这样物理空间,银行网点是垂直账户体系的表现,专业设备是经过银行检验的,银行网站也是一个垂直体系,它没有横向打通,因此用户体验便捷性很差,但因为是封闭,所以安全性会好很多。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兴起,交易由原来线下变成一种不见面的交易方式,这种新兴的交易方式也带来一些问题,因为之前银行的整个技术和服务体系都是为支付结算搭建的,而不是为交易搭建的,所以这种新服务与老体系的不对称便产生,虽然我们让支付的便捷性提高了。从有卡走向了无卡,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口子打开了,其安全性还是依赖老的安全体系和环节,这样自然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比如某机构网上支付退单的流程还是依照线下规则完成,证明这种现象还存在,也是老体系与新事物冲突的例子。

第二,货币电子化后,货币的形态发生改变,电子货币更容易转移,这时候带来的问题会更多一点,相当于在原来的老体系里面开了一扇后门,让不法分子钻了空子。盗刷赔付在行业内很普遍,整个支付安全领域,从业机构都是各扫门前雪的态度,这方面在未来需要改进。

从支付安全的角度,就支付而言,我们很难去有效的识别持卡人的意愿,盗刷这个问题我们还不能有效避免。盗刷主要是出现在快捷模式上,这种模式天生的毛病是-用别人的钥匙来开自家的锁这个问题。快捷支付识别持卡人意愿的方式,是通过银行预留的手机号码来实现的,但这个预留手机号码不是唯一的,它是可以重复使用,可以被非账户持有者使用,这后门就开了,安全性就很难得到保障了。随着整个行业是兴起,大量的用户在使用我们的服务之后,漏洞问题会越来越多,黑产体系也因此逐渐形成,且十分强大,对这方面的领域大家有兴趣可以多去进行了解,这里不多做解释。

另外,在支付领域,支付在使用一些新的技术和手段作为工具时,会有一个问题,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原来不可实现的事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成可实现。我这里举一个真实案例—早期电话银行,通过电话进行转账,在银行和用户的协议里面,约定预留电话是发起交易的凭证和唯一手段,通过呼出的电话来完成转账,不法分子通过技术手段伪造预留电话呼入,导致银行无法识别,在完成转账后,用户凭借与银行签署的电话银行协议,和通信运营商那里打印出的通话记录,就可以证明用户没有呼出过电话银行的号码,就这二个证据,法院就判银行败诉赔钱。其实支付产品本身没有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漏洞会越来越显现,一些防护被突破,不是账户失守,而是手机号码失守。电话支付现在还有,但不是主流,用的人比较少,但也有一定的应用场景。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支付的安全很难从支付本身来进行避免的,想要把支付对称做到尽善尽美,做到完全没有问题是不太可能的,因为源出的这套体系里包含了这些问题。或许通讯账户实名之后,换卡过程中的服务瑕疵被解决之后,我们支付安全会更好一点。我个人认为,在盗刷这个问题上,通信运营商其实也是躺枪,是支付行业主动使用通信账户的功能,现在支付安全出了问题,肯定不能从通信账户找原因,要通信运营商承担责任,因为人家根本不知道你要用这个通信账户,其管理你的支付账户,这个逻辑上说不过去。

为了引出我下面要讲的交易对称,我先说一个包含着支付对称与交易对称的风险故事,2年前,汤唯美女所在剧组都接到诈骗短信,要求用户将资金汇入犯罪分子账户,整个剧组只有汤唯美女上当了,她主动来到银行柜台,本人凭密钥完成了这次支付,从支付上来说,这是对称的,是持卡人或账户持有人自己的意愿。这个风险产生的原因是交易不对称。什么是交易对称?明确的知道交易对手、交易内容、交易风险、交易后服务等等,交易对称和支付对称是相辅相成的,交易对称做好了,即便支付不对称,也不会产生资金损失。如果交易失守,支付即使对称也是白瞎。如果说支付不对称产生盗刷,而交易不对称主要就是诈骗,汤唯被电信诈骗20万,整个支付过程全部是对称的,但因为交易不对称,所以钱被骗走了。这个可以说明,其风险出在交易对称里面,由于银行只对支付负责,不对交易负责,所以汤美女这事银行不承担责任。这个故事也说明,银行不善于对付交易,尤其不擅长对付电子商务交易,银行只擅长付支付结算。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交易不对称,支付即使对称也无用,但如果交易是对称的,支付不对称,风险也可控。比如代扣,虽然有很大的风险,那是因为我们把它进行了各种包装,把它用在了各种不同的交易场景里,而无法完全保证交易对称,但在可以确认交易的最终责任人的时候,这些都不是问题。例如一些非常安全的交易场景,如学费的缴纳,水电的代扣等,就是用户明确的知道交易对手、内容、价格等等—我使用电,是电力公司提供的,电力公司按时生成了账单,我需要去支付相关费用,这样的机构不可能盗取客户资金,退一万步说,即使因某种原因扣错了,钱也跑不了。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交易越对称,对支付对称这块的要求会越低。支付安全的成本是很高的,支付公司在这方面的投入也是相当大的。所以在支付对称这块做得不是特别好的公司,可以更多的在交易对称里下功夫。

当交易和支付都对称之后,也不代表就没有问题了,目前出现了一个不好的现象,本来支付和交易是两件不同的事情,但现在交易的风险会传导到支付上来。很多支付公司服务的对象是商户,商户的风险会蔓延到支付公司,人民银行对这个事情也十分重视,因此对商户审核要求也会相应增多。当支付对称和交易对称都完成后,是不是就安全了呢?我认为不是,那只是相对的安全。

还有一点就是利益对称,就是谁决策谁承担责任,但在中国有种特殊现象就是决策者不承担责任,说通俗点就是认赌不能输钱,能做到认赌服输目前是证券市场。利益对称是指从利益的角度看,如果它是一种零和博弈,是你赢我亏,你亏我赢,然后还可以很便捷的人为干预时,这个事情就严重了。在有些场景里,它是明确的知道对手的,然后它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实现对手的亏损,或通过很隐蔽的方式,频繁的买卖,频繁的交割,来获取它的手续费,这里头就是利益不对称了,这种单赢模式造成的结果,即使交易和支付都是对称的,客户的资金都会受到损失,他还会来找支付机构要求赔偿,尤其是我国特有的“摆平模式”,不一定说是你合法合规了就不用承担责任,特别是企业,尤其是像支付企业,还是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从结构上认识支付

从结构上来认知支付,尽可能是向上看一层,从上层的角度来分析下层事物,角度不一样,认知肯定也会不同。我认为未来是在未来之外的,你所知道的未来肯定不是未来,因为它不是根据你的认知来发展的。同样的,支付也在支付之外,如果只看支付本身,其实不是一个特别复杂的事情。如果对它的上层结构没有足够的了解,即使你对树木有很深的认识,但你对森林没有一定的了解,那你也无法识别更多的树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信用帝 » 支付不仅是支付的意思(支付到底是什么?这篇文章终于讲透彻了!)

福州贷款找我们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