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对于备受关注的利率问题,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在国家金融监管部门的指导下,持续推进互联网贷款综合年化成本披露和明示自律工作,促进形成“良币驱逐劣币”态势,引导行业规范健康发展。目前,司法规定的利率,央行及银保监会规定的利率、金融机构计算的利率标准是不一样的。
一、司法审理中的利率公示
在司法审理中,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司法解释第二十六条:“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为依据,这里面包含几个意思:
第一、民事法律应予保护24%以内的固定利率,这个利率是司法保护范围,具有强制性。年利率24%的确定,是中国在审判实践中所确立的一个执法标准,也就是四倍利率的做法。这个年利率24%高不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第二、年利率超过36%是无效范围。如果借款在以超过36%借款,并自愿支付利息费用,后来发现这个利率违法法律规定,无效想要回来,这是可以通过司法裁决要回来的。但是在司法审理过程中,对于持牌机构超过范围的都无效,以年利率24%为限执行。
第三、年利率在24%-36%属于自然债务区,在这个区间范围的利息费用,如果借款人已经自愿给付的,通过司法审理是要不回来的,但如果未支付,司法审理也只会在24%范围内,超过这个范围的不予支持。
对于24%,36%利率是怎么计算得来的,司法条款都没有给出具体定义,但是在司法审理中,司法机构的利率“简单直白”,司法审理的利率=借款后超出本金支付的各种款项/借款本金,”即“年化收益率。这里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本金中提前被收取的费用,这部分费用俗称砍头息,二是利息+费用+违约金罚金等为各种本金外的金额,在实践中,部分金融机构的利率踩在24%范围内,严格意义上的“年化收益率”没有将服务费、手续费等其他成本计算在内,可能造成对用户的欺诈,并突破红线;但是借款人一旦逾期,会产生各种费用,包括逾期费用,逾期罚息,这样计算的利率就会超过24%,司法审理中还是以24%为限。
二、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规定的利率公示
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规定以及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规定的利率是LPR利率,但在实际中监控部门要求金融机构公示IRR内部收益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 (IRR)),就是资金流入现值总额与资金流出现值总额相等、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这个计算公式很复杂,用计算器来计算。这里有个问题请注意:司法审理中采用的利率>金融机构应用的利率>IRR。
三、金融机构的利率或者费率公示
银行、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的利率计算方式,一般为等额本息或者等额本息,根据监控要求要折算成IRR利率公示,信用卡分期费率为等本等费的计算模式,根据监管要求也要折算成IRR公示,金融机构只能按公示的利率计算利息。如果看到的是费率,借款人申请一笔贷款向借款人付出的成本可能有:利息、罚息、手续费、担保费、居间服务费、借款咨询服务费、征信费、评估费、保险、质保计划等等。利率和费率一字之差,里面包含的意义就完全不同。
信用第测评:利率计算按照“年化收益率”(Annual percentage Rate,APR),还是使用“内部收益率”(InternalRate of Return,IRR),司法机构,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都有自己的标准,尚未统一,遇到利率问题要区别对待。金融监管部门要求金融机构公示借贷中的综合年化成本,让消费者明明白白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