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中国经济保持较强韧性,但处在经济结构转型阵痛阶段,周期性、结构性问题叠加,面临下行压力。面对严峻挑战,各地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全力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各项工作。各地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中国人民银行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按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要求,前瞻性地采取了逆周期调节措施,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全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加权平均增长率分别为 6.7%、7.8%、7.4% 和 5.1%,东部地区仍是全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中西部地区贡献率有所上升,东北地区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具体来看,东部地区继续发挥着对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领和“稳定器”作用,民间投资、高新技术投资快速增长,新兴经济业态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第三产业占比提高至 54.6%。存贷款平稳增长,小微企业贷款及企业债券融资快速增长, 表外融资大幅收缩,地方法人银行资本充足率提高,流动性比率显著上升。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加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投资增长的支撑明显,创新驱动工业加快转型升级,经济增速连续两年领跑全国。新兴市场开拓力度加大,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普惠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金融精准扶贫和服务民营小微企业成效显著,贷款利率稳中有降, 债务融资工具创新应用加快。西部地区后发优势逐渐显现,工业多元化布局,旅游业引领服务业加快发展,科技、扶贫、环保等领域投资快速增长。内陆开放深入推进,带动出口快速增长。金融机构网点布局下沉,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领域金融服务提质增效,重点领域风险化解取得进展。东北地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经济趋稳势头进一步巩固。着力改善营商环境,依托传统优势资源,工业经济在困境中保持企稳态势,重点行业过剩产能有效压减,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有所缓解。存贷款增速稳中有升,对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信贷支持力度加大,信用体系建设取得进展。
2018 年区域经济金融运行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第三产业保持较高增速,工业生产总体平稳。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第三产业加权平均增长率分别为 8.0%、9.3%、8.5% 和 5.5%。中西部工业发展势头良好,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17 个省区中, 中部和西部地区占 13 个。二是基建投资增长趋缓,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长态势较好。东部地区民间投资、高新技术投资较快增长,中部地区制造业投资加权平均增长 20.3%,较上年提高 10.8 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创新驱动领域投资力度加强。三是克服外部不确定性影响, 对外贸易总体平稳增长。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形成共识,企业积极采取措施管理风险, 全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3.3%,高于外贸进出口增速3.6 个百分点。四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去产能、去杠杆取得初步成效。杠杆率较高的西部和东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较上年均下降 0.8 个百分点。降成本效果初步显现,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有所改善,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较上年分别提高 0.4 个、0.2 个和 0.9 个百分点。五是经济圈和城市群经济协同发展态势良好,区域合作深入推进。三大经济圈区域经济金融一体化进程加快,对周边城市带动作用和辐射功能日益增强;各城市群在区域互联互通、对外开放合作、绿色经济发展和特色产业集聚等方面取得较好成效。六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增强,贷款利率稳中有降。各地区普惠金融扎实推进,年末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普惠口径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速分别较上年末提高 9.3 个、6.1 个、4.5 个和 10.6 个百分点。12 月,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新发放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较 9 月下降 0.22 个、0.27 个、0.17 个和 0.19 个百分点。七是金融体系结构性去杠杆稳步推进,表外融资明显收缩,金融机构经营总体稳健。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地方法人银行流动性比率分别较上年末提高 7.4 个、4.7 个、4.2 个和 8.0 个百分点,各地区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总体保持平稳,信用风险暴露有所增加,但总体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