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信息
推荐平台

蚂蚁在A、H股挂牌前夕发生“难产”

自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香港经济在社会运动和冠病疫情的双重打击下就开始向下滑,可股票市场的上市潮却依然炽热。例如原本计划本月初赴港上市的蚂蚁集团,在香港市场就备受追捧,吸引大量国际资金源源不绝涌来香港认购。这无疑是向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投下了信心的一票。
 
可惜蚂蚁在A、H股挂牌前夕发生“难产”,某种程度上反过来削弱了香港及海外投资者对香港股市的信心。虽然后来多家银行和券商“慷慨解囊”,且罕有地不收取认购手续费和借贷利息,从而减少股民损失;但回顾蚂蚁突然煞停上市的整个过程,却曝露出香港法律在保障股民权益方面,原来存在着不少漏洞。
 
我平时甚少炒股,没怎么留意股市运作,但日前竟然也收到两起有关涉嫌侵犯小股民利益的投诉,令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第一起投诉是针对一家在香港从事理财服务的“康”字头上市公司。2017年底,香港证监会和廉政公署曾调查该公司,并采取联合行动到公司总部搜查。翌日,该公司自动要求停牌至今。
 
事件最新的进展是:该公司停牌近三年后,在今年6月收到香港联合交易所通知决定除牌,公司已提出复核。而公司管理层则分成两派争夺决定权,有一派大股东要求在本月26日召开特别股东大会,罢免现任董事局。
 
一名小股东朋友向我投诉,对大部分小股东来说,谁掌控董事局并不重要,他们只希望公司能够尽快复牌。毕竟在停牌的这段时间内,小股东不能卖出手头上的股票套现,许多人已心急如焚。
 
该名朋友特别质疑香港证监会并没有做好保障小股东利益的工作。他举例说,该公司管理层在过去三年并没有对外公布业绩,导致公司被港交所要求除牌,责无旁贷。另一方面,该公司停牌期间,内部仍有数以10亿港元资产和现金,如何处理无人监管,小股东们都担心公司的资产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趁机侵占。但香港证监会对这些问题却视若无睹。
 
巧合的是,上个星期另一名朋友也向我投诉一家“华”字头上市公司。这家公司主要从事传统中药、生物制药研发,在2016年被沽空机构质疑,股价遭遇暴跌,之后停牌至今已有四年,期间也未对外公布相关财报。
 
朋友当年不幸买入了这公司的股票。他埋怨说,该公司在停牌前同样拥有大量资产和现金,但近年也是遭管理层频频出售旗下资产。一众小股东眼看着公司资产莫名其妙地流失,却又无能为力,心里莫不郁结。
 
我问了一些股票市场的专家。据他们说,某些上市公司停牌,是要让投资者有足够的时间和渠道消化信息,重新评估股票价值,其出发点确实是要保护小股东的利益。然而要留意的是,停牌的机构在客观上也给上市公司留下了空子,以实现许多“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目标。
 
比方说,有些上市公司通过长期停牌来对抗敌意收购,拖垮其取得公司控制权的进程。当上市公司长时间停牌,获益的是公司管理层,不过却以牺牲小股东交易权为代价。
 
此因上市公司股票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其高流动性,股东可以随时通过交易所实现其“用脚投票”的权利;一旦停牌,就意味着上市公司股东在动辄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内无法通过交易所进行交易。许多有资金流动性需求的小股东被拖入漫长的停牌期内,苦不堪言。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在停牌后,一直未申请复牌,期间如果不刊发业绩,公司财务讯息欠缺透明,外界往往不知道资产的现况,令上市公司变相规避了监管机构的监管。
 
以上述两家上市公司为例。假如它们因为长时间停牌,最终被港交所要求除牌,就会变成一般的私人有限公司。这也难免令人联想到:拥有大量资产的上市公司,一旦借着除牌以避开证监会的监管,小股东的权益如何获得保障?
 
一直以来,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之所以获得全球广泛认同,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香港的股票市场有着清楚和透明度高的运作规则,以及世界级的监管水平,能够有效地防止市场违规越轨的行为。但从蚂蚁赴港上市“难产”,以及我近来接触的这些个案来看,似乎反映了当前的香港股市监管制度并非十全十美。当局或许有必要做检讨,以保障小股东利益。(联合早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信用帝 » 蚂蚁在A、H股挂牌前夕发生“难产”

福州贷款找我们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