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的金融业务开展究竟如何,又面临哪些挑战?
囊括多块牌照支付、小贷均面临困境
3月11日最新消息,企查查显示,3月1日,美团金融旗下的重庆两心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变更后名称为重庆两心信用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由100万元变更为1亿元,经营范围由互联网技术类业务变更为企业信用信息的采集、咨询等业务。
这意味着,美团金融拓展了企业征信业务。在此之前,美团已通过收购等方式,拿下了支付、银行、保险、小贷四块金融牌照。去年美团上市,在招股书中特别提到,2016年毛利率提升是因为支付及小额贷款业务的快速发展。本文也重点分析这两项业务。
支付屡遭投诉 如何摆脱微信支付?
首先是支付牌照。作为积累数据、拓展金融等业务、形成自有账户体系的重要环节,支付对于互联网公司开拓金融业务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而美团在获取第三方支付牌照的路上可谓十分坎坷。多次被质疑“无牌上岗”后,2016年9月,美团全资收购了第三方支付公司钱袋宝,斩获支付牌照。
不过,美团支付先后三次遭遇实名举报。最近消息是,11月20日,职业打假人王海在微博发表公开举报信,称“美团旗下有获得支付牌照的钱袋宝不用,涉嫌故意违法经营意图逃避监管以便于挪用资金或赚取利差。美团点评2017交易额已破3600亿、日均交易额约10亿人民币,即便只有七天的账期,也意味着可能被挪用或用于吃利差的资金高达将近70亿!”
在团团君看来,除了违规类的实名举报,美团支付的问题是如何走出去。
即便美团已经持有支付牌照,但消费者,包括团团君自己,在使用美团时,仍然倾向于选择微信支付等渠道。这种消费习惯是很难改变的。单纯依靠砸钱补贴也不够持续,如何摆脱微信支付,让更多用户在更多场景使用美团支付,来形成自己的生态圈,是美团面临的很大问题。
小贷坏账拨备增加 美团生活费屡涉暴力催收
小额贷款方面,美团于2016年11月取得小额贷款牌照。小额贷款业务美团小贷在美团平台上为用户及中小商家提供无抵押小额贷款。截至2018年4月30日,美团的应收贷款为20.92亿元,在担保合约的最高信用风险为9.59亿元。
在最新的2018年全年财报中,美团提到,除去减值拨备外,一般及行政开支增加主要由于:行政人员的数目及平均薪资及福利(包括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增加,令雇员福利开支由2017年的人民币13亿元增至2018年的人民币25亿元;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及小额贷款业务扩展令呆账拨备增加;由于支持雇员人数增加及业务扩充令租金、设施及公共事业费增加。
目前,美团的B端产品美团小贷,由子公司重庆三快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三快”)开展的自营商户贷款业务。2016年12月,美团极速贷和经营贷上线,主要为美团点评生态圈内上下游的小微商户提供贷款服务。在2018年年报中,美团未披露商户贷款的最新数据。但从此前数据来看,美团小贷的放贷量与互联网第一梯队的蚂蚁金服等相比,差距非常大。
C端上,美团最初与招联消费金融合作推出了个人信贷产品。目前,美团还通过个人信贷产品“美团生活费”,拓展自营消费金融业务。
根据美团生活费的用户协议,美团生活费由美团旗下三块小贷单独或联合其合作金融机构共同向美团优质客户推出的一系列个人消费信贷服务,目前已包含借钱、分期、买单、延期订单等服务。
不过,美团生活费的问题也不少。聚投诉网站显示关于美团生活费暴力催收、结清证明不给开、高利贷的帖子达到37条。
这其中,暴力催收的占比最高。投诉人郑女士表示,“本人在美团生活费借了14000元用于周转,且确实资金困难,无恶意逾期拖欠且没有不接电话。+86 177 7059 1065此号码还有微信恶意拨打威胁我家人。诽谤我和我家人声誉,造成恶劣影响。且我询问是哪方催收平台时,该人员叫嚣不要我还钱,要骚扰我的通讯录「通讯录被恶意爆破」到2020年。”与郑女士经历相同的人数众多。
除此之外,还有两名用户投诉美团生活费“结清证明不给开” 、“高利贷”。
而在2017年底,监管层下发的《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下称《通知》)特别强调,“各类机构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均不得通过暴力、恐吓、侮辱、诽谤、骚扰等方式催收贷款。”
在消费信贷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美团需进一步注意在催收方面的问题。
美团金融路在何方
综合来看,美团金融虽然在支付、消费信贷、保险等领域全面出击,但或许是因错过最佳时机,总体表现不温不火。 支付、小贷发展也出现很大挑战,如何破局、将金融业务转变为“现金牛”,是美团需要考虑的重大问题。
正如网贷之家首席分析师张叶霞所言,美团靠着美团外卖、大众点评等渠道积累了大量的用户流量、交易数据,为美团金融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持。
但美团自身的金融属性较弱,这对于美团金融业务发展或许会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其在金融业务板块引入专业的高管人才,双方合作也需要磨合期。另一方面,目前互联网金融行业既有阿里、京东等巨头,还有前赴后继的创业者涌入,竞争激烈。
她说,美团金融业务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其中保险业务还未上线,还处在初期阶段,整体金融战略布局和运营团队的能力等对业务成长都有较大的影响;此外互联网金融行业处于强监管时期,政策的不确定性对其业务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影响,未来能否靠金融业务突围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