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近年以来我国金融业发展势头强劲,金融供给总量持续增长,各项制度的出台不断优化金融领域的服务机制,较好地推动了经济增长。但与此同时,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个人消费信贷需求供给不足、居民财富管理等财产性收入渠道不足、直接融资比例过低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融助推实体经济增长的能力。如何更好的改进金融供给结构,推动金融回归本质,精准、高效的支持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践行普惠金融,成为新的课题。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科技与金融的融合不断深入,运用科技手段搭建信息桥梁,为金融有效供给提供了改革的动力和路径。
科技助推金融服务升级
(一)服务支付结算体系完善。借助于信息技术的提升和信息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已形成以人民银行支付体系为主,以地方和产业等分支结算体系为补充的实时支付体系。伴随生物识别等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互联网移动支付在服务频次上已超过银行内支付和卡支付等传统支付方式,单笔支付成本极大降低。
支付体系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为社会资金的高效周转和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提供了良好支撑。支付体系结构化升级和非现金支付进一步覆盖,也为反洗钱、非法集资等金融风险防范和控制提供了平台和基础。
助推支付基础设施——清结算系统完善升级。以大小额实时支付系统、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为代表的人民银行支付体系,不断优化升级,服务能力有效提升,近三年支付笔数增长率分别为53.74%、33.58%、53.44%。同时,支付系统的时效性方面,也逐步从日内限时结算向24小时结算方向发展升级。分支结算体系方面,银行卡跨行支付、农信银支付清算、人民币跨境支付等系统先后上线运行,农信银行支付清算系统更是近三年增速更是高达156%、193%、99%。
电子支付高速发展,引领国际水平。电子支付作为本轮新产业和新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作为本轮支付产业升级的先锋,非银行支付机构的网络支付业务(剔除红包等娱乐性活动)近三年保持着119%、99%、75%的超高增速。移动电子支付方面,指纹支付、语音支付、人脸支付等技术逐步成熟,在技术和模式上引领世界水平,并借助我国近年来电子商务行业和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成功向东南亚地区输出,向欧美地区渗透。
银行业支付改革,业务增速提升。受电子支付行业冲击和非银行支付机构业务增长影响,银行业也先后开展支付业务改革,降低乃至免除支付手续费,优化内部支付系统,提升服务时效性,针对个人小额业务,目前已基本全部实现实时支付。受此影响,银行业行内支付业务和银行卡跨行支付业务三年内分别从143亿笔、118亿笔增长至323亿笔和293亿笔,增长速度大幅提升,实现超额翻番。
(二)助推保险行业保障服务升级。互联网销售体系建设,帮助保险公司回归服务主航道,为良性市场化竞争打下基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成熟与应用,将保险“精算”服务延伸至每一个客户、每一单保险,为客户提供更契合的个性化保险产品,叠加理赔保障提速升级,切实提升保险的保障价值和服务质量。
销售端透明化,市场有序良性竞争。保险互联网线上销售,有效加强了保险公司和客户的直接交互,降低销售成本、提升保险价值含量。同时互联网透明化的特点,能够动态形成保险市场价格标准,有利于市场良性竞争。
产品端个性化、灵活化。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辅助保险产品精算定价,并通过知识图谱技术与个体差异性相关联,实现保险产品的个性化订制,为长期困扰保险公司的产品设计提供了创新方向。保险产品灵活性的提升,与日常生活联系更为紧密,更多的保险品种伴随生活场景变化而衍生,如运费险、碎屏险、里程险等。
保障端便捷化、智能化。保险产品的理赔流程一般较为冗长繁杂。依托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标准化、线上化等技术手段,推动实现及时、高效的理赔方式,大大提高了客户体验,提升保险产品价值。如在汽车保险领域,智能定损技术已被广泛应用,通过图像识别等技术判断财产损失,形成审核、定损、理赔全流程智能解决方案,将传统平均49小时的理赔时间压缩到“秒级”。
(三)强化金融机构贷款基础服务。大数据技术、关联网络等技术支撑下,传统征信数据的整合挖掘和网络新型数据的综合应用,为信用风险识别提供更多判断维度,金融机构的传统风险控制机制得到有效补充。充分的风险识别下,金融机构可以为长期供给不足的小微企业、个人提供更多的贷款融资服务,更好的发挥货币政策传导职能。
风控能力强化升级,信贷业务拓展下沉。传统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主要通过财务税收数据,进行负债和资产测算,再叠加小微企业本身财务税收就较为不规范,总体风险识别较为模糊,仅部分资产表现特别良好的小微企业,才能获得贷款服务。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除了基于传统财务数据外,还结合如消费、行为、地图、搜索等新型网络数据,形成多维度信用特征,如地图数据与工商数据交叉验证,判断真实经营地址;网络消费数据可以辅助判断企业收入情况;地图数据和搜索热度可以综合判断企业热度等等。精准的小微企业风险识别,帮助金融机构为更多的小微企业提供金融供给,更有效的将货币政策传导至实体经济,同时也保障了金融机构在增加小微金融供给时能够准确控制自身风险承受能力。
平台化服务,提升综合竞争力。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是距离小微企业、二三线等城市居民最近的商业银行,但由于自身业务规模限制,其单独研发人工智能等关联金融科技的成本较高、收益较低,且重复性较大。通过平台化服务建设,将生物识别、反欺诈、信用评测等风险控制技术进行输出,在提升城商行、农商行风险控制和运营能力的基础上,又保证了经营、风险和策略的独立性,提升城商行、农商行市场竞争力的同时满足差异化经营需要。
科技进一步支撑金融服务供给侧改革
(一)资产评估智能化、标准化。经济活动网络化、线上化的程度不断加深,企业自身及关联的多维度数据量级不断提升,类型进一步丰富,依托大数据技术、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新型的线上化、技术化手段,有望更好的辅助或替代传统依靠大量人力、大量时间的资产价值评估方式,帮助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等差异化企业形成统一的市场化定价机制。
同时智能化定价的应用,有助于推动建立定价系统、从业人员共同配合判断企业风险,合理确定商业可持续化贷款利率的“协商机制”,建立更为规范化、标准化的传统金融机构服务流程,有利于货币政策的标准化和有效化,打通落实货币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
(二)专业能力普适化。受制于资产评估、风险识别金融服务的高度专业化,传统金融业态即使在较为完备的信息披露体制下,仍形成投顾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造成投融两端的隔离,客观加长了融资“通道”,抬升了融资成本,降低了金融效率。
智能投顾和智能投研技术的出现,为传统业态提供新的可能。智能投顾通过用户画像、智能推荐、订制化投资服务实现资金端与资产端的智能匹配,基于多维用户画像的个性化配置,可对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进行精准化识别,为中低净值用户提供高效低费、专业理性的财富管理解决方案。智能投研通过对信息的整合,可有效的穿透资产和公司主体,最大限度发掘数据和信息,利用人工智能解决金融数据分析问题,提供更加充分的信息披露和风险评估,为非专业投资者的投资需求架设了桥梁。通过专业化能力向真实投融资群体的渗透,逐步帮助市场参与主体的预期与偏好向更加科学、理性的方向转变。
金融科技是金融发展的新方向,能够推动改进金融供给结构,促进金融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在金融行业加速开放的背景下,发展金融科技、提升国内金融行业整体竞争力具有更强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建议进一步加强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鼓励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同时加强标准化建设,主动作为,在认识、政策、标准等方面多管齐下,推动加强金融科技发展,促进金融供给侧改革。
(作者系度小满金融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