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套现侵害了银行的利益,这一点不容置疑。
一方面,套现让银行的收入会减少,除了刷卡手续费之外(有些公益类商户甚至没有刷卡手续费),最低还款额产生的利息、账单分期手续费、滞纳金之类的信用卡有可能带给银行的其他收益会因此消失。
另一方面,套现提高了信用坏债风险,因为这意味着持卡人已经出现了超出能力范围的透支行为,而且在极力掩盖,影响银行的风控判断。
所以,银行对于套现行为的打击从未停止,一经发现,轻则降额,重则封卡,甚至追究法律责任。
尽管如此,不少持卡人因为资金困境,还是冒着风险去乐此不疲地拆东墙补西墙,他们人手一部甚至人手几部第三方刷卡机,按照网上学习到的“刷卡秘诀”小心翼翼地操作着。
随着银行风控地收紧和检测技术地完善,似乎这些看起来非常安全合理的“刷卡宝典”也渐渐出现了问题。
前几天就收到一个读者的私信,说自己已经非常小心,每天只在早上10点到网上8点刷卡,金额也比较分散,绝不整刷和集中刷卡,每张信用都留着20%-30%的额度,为什么还是被银行认定套现封卡了?
看了看他发过来的电子小票截图,瞬间明白了其中缘由。
不管是任何刷卡机,不管是电子小票还是纸质小票,在票据上端都会有两行信息:商户编号和机具终端号。
商户编号由15位数字组成,前三位为收单机构代码(这个收单机构不一定是银行,银行是1字头),接下来的四位数字是地区代码(地级市代码),再接下来的四位数字是商户类型编码(比如属于百货类还是餐饮类),最后四位商户顺序号。
机具终端号相当于一台刷卡机的身份证号码,是唯一对应的,可以追寻到一笔交易是从哪部刷卡机中完成的。
一般来说,如果发卡行和收单行不是同一金融机构,发卡行是不能直接接收到每一笔交易的商户编号和机具终端号的。但是由于银行拥有极大的客户源和交易信息,他们会在数据库中进行匹配记录,储存起来,作为风险判断工具。
如果一笔交易和他们数据库上记录的编号不一致,就会形成预警。举个例子,数据库上A商户的顺序号是1234,突然有一天,有一笔出现在A商户上的消费,商户编号后四位却变成了4321,这就会有问题了。
一些个人用来套现的第三方刷卡机,会有一台机具配N个商户,这主要便是通过调整行业类型和商户顺序号完成的,但是因为不能报备,所以就只能随机生成编码,那么多人刷卡使用,总有“撞码”但商户不同的时候。
甚至有一些更“坑”的刷卡机,将所有的交易都显示同一商户编号和机具终端号(那位咨询的读者发来的小票便是如此),这想让银行不认定你套现都不行,除非它们的风控系统真的很随便。
顺便提醒一下,如果一直在同一收单平台的刷卡机刷卡,迟早会触碰雷区,毕竟正常思维中一个人不可能每笔刷卡消费的商户使用的刷卡机都是那么凑巧。
所以,大伙使用信用卡的时候还是要悠着点,且刷且珍惜,封卡事小,征信污点事大,量入为出,奋力上岸才是正道。